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框架及实施方案

【作者: | 发布日期:2020-03-19 | 点击数:

   

校〔20134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意见与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为更好地落实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注重内涵建设的目标任务,既提升本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又切实强化自身发展优势和办学特色,特制定我校2013-2018年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框架及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本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经、管、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为主体的多科性海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授权体系的大学。

(一)发展现状

1、机制体制改革

近五年,学校实施了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校内津贴制度改革,干部竞岗选拔改革,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等,保证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2、特色高校建设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和“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相结合,以质量提高为主;外延拓展与内涵充实相结合,以内涵充实为主;综合发展与强化特色相结合,以强化特色为主”的办学思路,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鲜明、优势学科水平较高、与我国海洋事业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3、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62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620人、博士学位者249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197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7人;现有61名教师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4、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居广东省高校前列;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有49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704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2006年、2007年、2009年我校学生分别应邀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和香港、澳门回归10周年文艺演出,受到了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高度赞扬。

5、自主创新能力

近五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共13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9项、省部级项目403项;科研经费总额达2.56亿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6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三等奖19项。“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项目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获2009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马氏珠母贝标准化养殖与示范推广”项目分别获20062008年度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对虾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鱼类病害防治、珍珠贝的养殖及育珠、水产品加工及贮藏、杂交水稻育种、区域海洋学等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6、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先后与美国的佛罗里达大学、奥本大学,日本的东京海洋大学、东京农业大学,英国的斯特灵大学、阿伯丁大学,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3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与国内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南海舰队等100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部队单位进行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

(二)面临形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及广东全面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形势与要求,使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既有更多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国内乃至国际人才的激烈竞争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态势,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广东省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海洋事业的战略需求,对我校的教育事业与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东省实施科教兴粤、建设创新型广东 、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及建设海洋强省等发展战略的社会形势,要求我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和理顺机制体制,积极深化改革和不断务实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有效应对形势发展需求,又切实增强自身办学实力。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振兴国家海洋事业为使命,根据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广东省关于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要求,紧紧围绕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以经济社会建设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导向,以增强优势和强化特色为指引,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

(二)总体思路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增强优势;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整体提升,协调发展”的建设思想,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与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四重”建设为抓手和关键,以提升优势和增强特色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积极加大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力度,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学校自身的科学发展。

三、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创新协同机制改革,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办学特色与增强发展优势等方式方法和途径载体,实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构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和谐向上的海大校园文化,以及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海洋事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格局,为将学校建成发展优势明显和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努力实现和完成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校院建设、协同创新发展、创新能力提升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六位一体”整体提升的目标与任务。

1、协同机制改革创新

1)开展试点学院综合改革

建立“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特别试验区”,以试点学院为载体,试行“学院特区”和“一校两制”,将试点学院建设成为体制改革的先行地,人才培养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特色发展的排头兵。选择2个基础较好的学院试点进行综合改革,扩大试点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模式、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探索学院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改进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并强化其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创新和激活管理机制体制。

2)建立高端人才引育管理机制和激励制度

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核和人才管理并重,引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完善高端人才的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实现引进一批、培养一批和稳定一批高端人才之目标。围绕团队建设健全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以团队发展为核心建立高端人才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团队考核为基础建立高端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端人才引育管理机制和激励制度。

3)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机制

探索应用型海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开展广东省海洋人才协同培养情况调查研究,研制出台《深化广东省海洋人才培养改革意见》实施办法,创新“卓越海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机制,实现涉海学科专业链与我省海洋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机制,创新协同育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研究与实践,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创新基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建立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的机制。

开展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建设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构建持续激发教师利用开放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探索开放在线课程的教师自主开发、建设、持续利用的教学激励机制,构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探索研究学习的激励机制,构建学校层面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放、推广、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评估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建立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相结合的专家队伍,完善专家遴选机制和项目评审机制,完善教学评价程序和方法,提高教学评价的信度。制定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

4)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保证体系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型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构建以学术水平为重点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探索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5)创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体制

探索建立校级学院级与实验室级三级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体制;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保障队伍。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系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房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网络平台,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提高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的信息度、透明度和效率。

6)创新人事管理制度

以转变用人机制和健全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以确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为支撑,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创新人事管理制度。

7)建立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通过产业协同机制研究,建立产--研快速对接模式;通过学科协同机制研究,架构多学科协作网络;通过人才协同机制研究,集聚海洋特色人才;通过团队协同机制研究,实现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平台协同机制研究,激励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资源共享。通过上述机制体制改革的研究,促进10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3个校级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争取其中3个能择优申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详见《广东海洋大学“四重”建设发展规划》。

2、特色高校建设

(1)实施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

在政策、人才、平台、项目、经费等方面向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倾斜,以高水平和有特色为建设目标,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构筑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打造高端平台、产出重大成果等,进一步增强我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实力。通过不断提升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水平,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水产和海洋学科特色鲜明,理、工、农、文、经、管、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为主体的多科性教学科研型大学。

(2)落实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

2018年力争将水产学院建成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2个,其中“水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3个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同时,积极培育若干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与目标要求且基础良好、潜力明显、优势突出的学科与专业,为进一步建设和提升我校的特色、水平与影响奠定坚实基础。详见《广东海洋大学“四重”建设发展规划》。

3、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以“强师工程”、国家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学团队为载体,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以确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为支撑,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深化人事聘用制度,坚持“宏观调控、优化结构、精干高效、科学设岗”的岗位设置原则,向重点学科倾斜,扶持薄弱学科,以教师队伍为主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改进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科学明晰的量化标准,明确各级考核的内容、标准和要求,以聘用合同为依据,落实平时评价,加强年度考核,做好聘期考核。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经济性、合法性等原则制定绩效工资发放制度,一是在保证外部公平性和内部一致性的前提下,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岗位的绩效工资制定灵活的发放政策;二是在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并倾斜的同时,处理好不同岗位之间的分配关系;三是建立学校主导基础性绩效工资、二级单位主导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格局。

优先在博士点学科,其次在硕士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内,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采取以引进为主,培养为辅的方针,力争引进院士、长江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特支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方面人才3人;引进省级领军人才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根据目前学科和创新科研团队中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在全校涉海学科中遴选出30名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给予优先资助科研经费、科研平台建设和助手配备等政策,力争培养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特殊支持计划3 人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培养出省级领军人才3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人。详见《广东海洋大学“四重”建设发展规划》。

4、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1)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导向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深入研究,探索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设立研究生示范课程,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评选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南粤优秀研究生,建立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设立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

2)建设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结合重点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研究生培养单位现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我省重大工程、重点领域、重点科研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建立具有开放共享性、有利于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

鼓励学院与科研单位或企事业单位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理论训练+创新实践” 、“学校导师+基地导师”的双导师制的模式,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积极探索基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加快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

3)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结合实施本校“质量30条行动计划”,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以应用型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为基础,以海洋、水产、食品等专业为优势和特色,以航海、海洋工程、海洋经济与管理、农业及畜牧等专业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专业体系。

4)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着力加强学校“双百工程”创新试验班工作,大力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较为完善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多层次、多类别、立体式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5)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

建立并落实专业评估制度和课程评估制度,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培育工程、公共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程、特色教材建设工程、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和“千百十工程”,并通过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等,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学建设,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凝练专业课程教学特色,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一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一批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建立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模式,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培育一批水平高、成效好、影响广的优秀教学成果,至2018年拟建设并完成846项省级、372项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改革项目,显著提升“三能”人才培养质量。

6)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

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通过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力争建成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项目6个。

5、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1)实施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

通过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力争新建重点科研平台9个,并在每轮次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与评选中新增13个。详见《广东海洋大学“四重”建设发展规划》。

(2)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

通过实施重点科研项目培育建设工程,力争在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在9大研究专题中获批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各2项(含参加),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含参加),国家基金项目80项,省部级重大项目22项,实现到账科研经费逐年稳步增长。详见《广东海洋大学“四重”建设发展规划》。

(3)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培育计划

通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加大研究力度,争取在南海经济动物工程化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南海深远海渔业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海洋气候环境变化监测与预警研究、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创新研究、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碳汇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中国南海海洋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国流寓文化研究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4)实施广东省和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把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建设成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中国语言文学”等 3个校级重点学科建成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在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雷州文化研究、海洋文化及产业研究、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海洋软科学研究、中国南海海洋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国流寓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的研究成果,成为相应研究领域的省级或国家级研究单位。

6、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对外合作人才培养,建立校际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和借助“省级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加大留学生招收人数;积极参加省政府“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努力参与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平台工作,搭建国际化信息交流与教学科研平台;每年组织参与几项中外政府友好省市交流合作项目。与境内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与交流平台。积极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加强与境外高校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联合培养模式。选派优秀教师和教学管理骨干赴境外大学学习与交流,提升教学和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动参与高层次和高水平的国内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使我校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氛围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积极选择境外能与我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高校,就国际通用学科及我校优势学科,重点开展四种模式的联合培养,即本科生在本校就读前两年课程后到国外指定高校就读后两年课程的“2+2”培养模式、本科生在本校就读前三年的课程后到国外指定高校就读四年级课程的“3+1”培养模式、本科生在本校四年毕业后即到国外指定高校就读硕士课程的“4+1”本硕连读合作项目,以及本科和硕士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或者实习一学期或一年的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成立汉语言与文化教育中心,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加快推进我校留学生工作,并积极构建国际交流生协同培养平台,努力营造国际办学氛围,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实施方法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建设

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强校工程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相应工作的总体规划、管理机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项目考核等,从机制体制、资源配置、条件支持和绩效管理等各方面加强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的建设与实施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创新强校工程的重大改革事项,做好与学校其他改革项目之间的衔接工作。

(二)深化机制改革,改进管理体制

坚持深入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和内在规律,积极借鉴境内外高教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人事考评与激励办法,探索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充分调动学院对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学院自我发展的办学模式。

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形成系列既科学合理又高效优质的高教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努力消除影响和阻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利因素为创新强校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学校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坚持务实创新,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确保学校健康又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建设条件

在保证经常性经费基础上,设立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改革专项经费,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从人员配备、工作平台、设备购置、环境氛围等方面,积极改善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必需的发展条件。对于创新改革力度大和工作成效显著的建设项目给予奖励性经费予以特别支持,对于基础积累深厚、发展前景清晰、增效潜力明显、战略价值较高的建设项目在经费投入上予以重点扶持。

(四)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绩效评估

按照“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年度有考核”的工作要求,积极细化创新强校工程各个建设项目的管理过程,及时组织制定相应工作的绩效评估办法与考核指标体系,坚持以绩效目标为指引,不断改进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由事前评估、过程评测和绩效评价构成的科学评价体系,确保创新强校工程绩效评估工作科学又高效。坚持“成果导向、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竞争立项、动态调整、奖励先进、约束落后”的管理思想,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评估,不断完善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工作,努力提高创新强校工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五、工作要求与实施原则

(一)真抓实干,科学推进

坚持“实干兴业、落实至上”理念,狠抓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建设项目的落实工作。坚持与时俱进思想,进一步改进工作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和整合有利资源,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学校创新强校工程。

(二)围绕目标,服务发展

所有实施工作都应围绕总体规划的目标与任务而展开,坚持有利学校发展大局的导向,汇聚各种力量服务于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项目,以优质的管理服务工作促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三)讲究效率,注重实效

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和质量为上的精神,在实施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手段,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大力提升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率与效益。

(四)广泛参与,相互支持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充分发挥广大专业教师与管理干部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着力调动全校教职工参与创新强校工程各个建设项目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努力促使各单位与部门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五)求真务实,探索创新

着力于注重研究和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结合实际设法攻坚克难,积极改革和勇于创新,以突破制约瓶颈和破解发展难题。

六、建设项目与任务分解

我校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建设项目任务分解见下表:

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建设项目及任务分工

序号

规划建设项目

牵头部门

责任部门与单位

1

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

规划与法规处

人事处、组织部、水产学院、经管学院

2

协同机制改革创新

科技处

教务处、研究生处、校内协同创新中心、各教学与科研单位

3

特色高校建设

研究生处、   教务处

科技处、教务处、各教学与科研单位

4

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人事处

教务处、科技处、各教学与科研单位

5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教务处、

研究生处

各教学单位

6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处

各教学与科研单位

7

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联处

教务处、人事处、研究生处、学生处、相关教学单位

 

七、实施步骤

(一)宣传学习创新强校工程的精神要求

组织相关单位与部门的领导及专家认真学习和研究上级关于开展创新强校工程的精神与要求,广泛宣传学校组织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意义与目的,努力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与干部主动参与学校创新强校工程,既为科学制定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献计献策,又积极投身于总体规划各个建设项目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大力营造和形成全校上下对创新强校工程齐抓共管与真抓实干的氛围和格局。

(二)明确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目标任务

根据上级相关工作的精神与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与发展定位,通过组织制定本校创新强校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学校在协同机制改革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目标任务。

(三)制定规划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

结合广东省有关要求和本校创新强校总体规划的内容与目标任务,相应制订总体规划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报送省教育厅通过审核后组织实施,并在组织实施中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各个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不断增强建设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落实总体规划建设项目的保障措施

按照上级与学校对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建设项目保障措施的相关要求,在日常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坚持加强领导与统筹协调,通过及时建章立制,以规范日常管理;立足加强检查协调,以推进项目落实;着力奖励约束并举,以突出实施效率;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以保障建设条件;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及时清除影响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确保总体规划各个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五)及时加强规划建设项目的考核评估

通过实施绩效评估,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出台建设项目考核办法,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与专家及时对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取得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落实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对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全校师生员工落实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目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按期验收和完成总体规划建设目标

组织相关专家在加强检查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年度考核、中期检查、阶段考评等,确保创新强校工程建设及时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按期实现预定的建设目标,对照相关建设标准,顺利通过结项验收,如期完成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